1962年11月的喜马拉雅山脚下,寒风刺骨。
一群印度战俘围坐在篝火旁,手里捧着热腾腾的羊肉汤,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。
"长官,这...真的是给我们的?"被俘的达尔维准将捧着搪瓷碗的手微微发抖。在他二十年的军旅生涯里,从没听说过战胜国给俘虏开小灶的稀罕事。
这场仗打得确实邪乎。印度军队在边境线上搞小动作不是一天两天了,把哨所都修到解放军眼皮子底下了。前线战士气得直跺脚:"这帮三哥真当咱是软柿子?"毛主席在菊香书屋盯着地图抽完三支烟,烟灰缸都快堆满了,最后拍板决定:"打!但要打得仁义。"好家伙,这一打可打出个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——3900个俘虏不仅一个没少,反倒个个养得白白胖胖。
前线传回来的战报让后勤部长直挠头。光是缴获的装备就能武装一个师,从美国造的加农炮到英国产的电台,堆得跟小山似的。有个小战士偷偷跟班长嘀咕:"咱留下几辆吉普车呗?"这话传到罗瑞卿大将耳朵里,老爷子眼睛一瞪:"扯淡!擦干净了全给人家送回去!"没过半个月,连螺丝钉都没少的装备清单就交到了印度人手上。
最让国际观察家掉下巴的还是那个"四不政策"。日内瓦公约算个啥?咱们定的规矩才叫绝——不杀生、不骂娘、不动粗、不羞辱,受伤的还给治。有个锡克族大胡子兵被俘时吓得直念经,结果发现解放军专门给他准备了不沾荤腥的伙食,感动得当场就要把祖传头巾送给我军炊事班长。战俘营里更绝,没有铁丝网不说,印度人自己管自己,周末还能搞个板球比赛。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度假村。
达尔维准将后来在日记里写:"中国人给我发了棉大衣,带我去布达拉宫拍照,那待遇比我当旅长时还滋润。"这话真不夸张。战俘食堂的菜谱比印度军营还丰富,北方的饺子、南方的米饭,顿顿管饱。逢年过节加餐,每个俘虏能分到两包大前门香烟。有个阿萨姆邦的小个子兵开玩笑说:"要不把我妹妹嫁过来吧,这儿伙食太好了。"
前线战士开始也犯嘀咕。有个四川籍的老兵蹲在战壕里发牢骚:"老子们啃压缩饼干,倒给俘虏炖羊肉,这叫啥子道理嘛!"指导员乐了:"你懂个锤子,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。"还真让他说着了,后来不少印度兵主动帮着喊话劝降,有个机枪手干脆带着全班举手投降,就为早点吃上中国炊事班的热乎饭。
国际红十字会来检查时都看傻了眼。别的国家战俘营都是铁网高墙,这儿倒好,印度军官带着士兵在空地上打排球,边上解放军哨兵还帮着捡球。检查员偷偷问一个廓尔喀雇佣兵:"他们没逼你们干活?"那个满脸褶子的老兵咧嘴一笑:"干活?昨天中国人还教我们包饺子呢!"
1963年春天送俘虏回国时出了件趣事。有个叫辛格的少校抱着炊事班长老王不撒手,非要把祖传的锡克短刀送给他。老王吓得直摆手:"这可不行,纪律不允许!"最后那把刀还是通过外交渠道送了回来,现在还在军事博物馆里摆着。送行那天,好些印度兵一步三回头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送亲戚出远门。
这场仗过去六十年了,当年那些俘虏大多已经作古。有意思的是,2010年有个印度记者在边境集市上发现,不少老兵后代还在用"中国叔叔"称呼解放军。有个卖香料的老头神秘兮兮地说:"我爹临走前塞给他一包咖喱粉的那个中国兵,估计现在都当爷爷喽。"这话传到当年参战的老兵耳朵里,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头在战友聚会上笑得直抹眼泪。
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,杜绝低俗内容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恒正网配资-配资网大全-低息配资开户-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