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由于生产力低下,生孩子虽然被视为喜事,但在某些时刻却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。为了应对这一困境,出现了处理弃婴的方式。较为人道的做法是将孩子夜里送到寺庙或道观,祈求有人收养。更残忍的做法则是将婴儿弃置路旁,任其自生自灭,最极端的甚至是亲手溺杀孩子,终结他们的未来。
到晚清时期,弃婴现象愈加普遍,甚至出现了专门收容被遗弃婴儿的“婴儿塔”。但这类塔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善举,它们并不养育这些被遗弃的婴儿,而是让他们在塔内自生自灭,甚至最终死于饥寒和疾病。
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随着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交流,许多西方摄影师来到中国,拍摄了清朝各地的风貌。其中,一些照片显示了散落在田野中的石塔,这些塔不像常见的祭祀建筑,而是专门用来收容弃婴的地方。这些塔的形态简朴,只有一个小方口,塔内充斥着婴儿的尸体,若照片能够散发气味,恐怕弥漫的不是田野的清香,而是令人窒息的尸臭。
展开剩余75%历史记载表明,婴儿塔并非清朝的发明,而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,最初仅见于一些乡村。到了明清时期,这些塔开始在官方默许下广泛分布,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。部分婴儿塔由政府建设,但大多数是由当地乡绅或有善心的人出资修建。在他们看来,建塔并非罪恶,反而是一种“善举”。因为他们认为,婴儿被遗弃后会变成孤魂野鬼,若能将他们安置在塔中,便能让这些婴儿顺利转世为人。
在当时的社会中,婴儿塔被视作弃婴的归宿,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为亡魂安息的方式。然而,婴儿塔的存在并不代表善意。由于塔的空间有限,尸体堆积时容易传播瘟疫,因此,无论是官营还是民间修建的婴儿塔,都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定期清理尸体,并将它们焚烧,以防疫情蔓延。这些清理费用由弃婴的家庭支付,成为地方官员和乡绅的收入来源。
婴儿被弃置的现象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,首先是“厚嫁之风”。在宋朝开始盛行的“厚嫁”制度,使得娶妻和嫁女的费用高得惊人。即使是普通百姓,也要承担这笔沉重的费用,而生女儿显然不如生儿子有利于家族经济和社会地位。于是,某些地方便出现了溺婴、弃婴的现象,尤其是在乡村,女孩一出生便可能被丢弃。
虽然在元明两朝有所改进,但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。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加剧了女性地位的低落,使得弃女婴现象愈发严重,直至清朝。
此外,清朝的社会制度也加剧了弃婴问题。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,税赋就是国家财政的基础,税收与人口挂钩,意味着每多生一个孩子,即使他还未能劳动,也要缴纳相应的税费。贫苦家庭难以负担日益沉重的税负和生活压力,便选择将婴儿弃置。由于避孕手段缺乏,许多家庭将弃婴作为减少经济负担的最后手段。
清朝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弃婴现象的发生。尤其是在清朝末期,人口激增,而耕地和粮食生产却无法满足需求。为了控制人口,减轻负担,部分官员甚至提出放任弃婴现象的建议。虽然这种做法没有明确记载,但婴儿塔的广泛存在,恰恰表明了清朝政府的纵容与默认。
直到清朝灭亡,婴儿塔才被废弃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不人道的现象才逐渐消失。新中国成立后,弃婴和杀婴的陋习终于得到了根除,儿童的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,不再因为贫困或性别问题而失去生命。
婴儿塔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一页,而弃婴现象的消除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-配资网大全-低息配资开户-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