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伯承元帅,作为十大元帅之一,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新中国的开国元勋,他在战场上度过了终其一生的军旅岁月,参与了无数次大小战役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屡次担任指挥官,率领军队解放边疆,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备受国内外赞誉。
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战火逼近鸭绿江边,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为了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国民的安全,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军队出征。
在选择军队统帅时,毛主席对四大野战军的主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,最终决定由彭德怀将军担任志愿军总司令。尽管刘伯承元帅在军事才能方面表现出色,但在这次选拔中,由于他年仅58岁,未能获选。
刘伯承,原名刘明昭,生于四川开县。在少年时,他在私塾接受传统教育,后来转而接受了新式教育。然而,由于家庭陷入困境,他在15岁时不得不辍学务农,过上了艰苦的生活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刘伯承踏上了从军之路,成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一员。他随后就读于重庆将校学堂,毕业后加入了川军第5师。
1926年,他通过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,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精神在军中崭露头角。1927年7月,他参与了南昌起义,尽管起义以失败告终,但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周总理等人的高度赞赏。
同年年底,他被派往苏联进修军事,经过3年的学习后返回国。
1935年1月,长征时期,刘伯承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成功指挥队伍突破乌江,智取遵义,摆脱了敌军主力的围追堵截,为我军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休整机会。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刘伯承与邓小平合作,共同领导八路军第129师在太行山上英勇抗击日军。在刘邓二人的协同作战下,成功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。
在阳明堡夜袭和七亘村设伏中,刘伯承指挥部队多次重创日军主力,赢得了蒋介石等人对其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赞誉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蒋介石内战,刘伯承再次展现卓越才能,率领部队在陇海、滑县豫北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胜利,击溃了数十万国民党军,有效挫败了其军心。
每当有人询问他的作战经验时,刘伯承总是谦逊地回答:“这些经验都是子弹教出来的!”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进一步解放全国,1949年11月,刘伯承与邓小平奉命率领军队进军我国西南地区。他采用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,切断敌人的退路,然后逐个歼灭,仅用半年时间成功解放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多个省市。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,毛主席毅然决定派遣军队增援。在选择志愿军总司令时,主席对全军可用的优秀将领进行了深入的考虑,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军事奇才刘伯承并未被纳入考虑范围。
刘伯承不仅未列入总司令候选人之列,甚至在出征名单中也找不到他的名字。这使得许多人感到疑惑,难道是因为刘伯承的才能不足吗?
实际上,主席没有考虑刘伯承是有着深刻原因的。刘伯承一生投身军旅,曾被戏称为二野“军神”。
他经历过数百次大小战役,受过9次重伤和十几次轻伤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些旧伤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明显的后遗症,每逢寒冷的季节,他都会感到刺骨的疼痛。
朝鲜战场地理位置偏北,气候严寒,如果刘伯承前往此地指挥作战,他的旧伤势必会再次发作。再加上他已经年近花甲,长途跋涉对他的身体状况来说显然是不适宜的。
经历了漫长的战事指挥后,刘伯承感到身心俱疲,迫切需要休息和放松。尽管新中国成立后,他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,但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使得他需要更多的关怀。
对此,毛主席认为刘伯承更适合在军事学院担任校长,以培养军事人才,促进军队的进步。年轻时,他曾远赴苏联学习相关经验,经过多年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,因此,担任院长一职非他莫属。
培养军事人才、促进军队的发展,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参与朝鲜战场作战。因此,刘伯承没有被考虑为志愿军总司令,并非因为他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当时身负重任,难以分身。
通过在军事学院培养军事人才并输送到朝鲜战场,同样是为抗美援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恒正网配资-配资网大全-低息配资开户-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